请输入搜索内容,并按回车键开始搜索...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集

注解

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又指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的习俗。

简介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馀蕴,令人回味无穷。

佳句

  •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翻译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评价

高棅《批点唐诗正声》:唐人作闻笛诗每有韵致,如太白散逸潇洒者不复见。
胡应麟《诗薮》:太白七言绝,如「杨花落尽子规啼」、「朝辞白帝彩云间」、「谁家玉笛暗飞声」、「天门中断楚江开」等作,读之真有挥斥八极、凌属九霄意。贺监谓为谪仙,良不虚也。
《唐诗直解》:次句不独流逸,亦且稳定。看他下句下字,炉锤二妙。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意远字精,炉锤巧自天然。
黄生《唐诗摘钞》:前首(按指《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倒,此首顺;前首含,此首露;前首格高,此首调婉。并录之,可以观其变矣。
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满」从「散」来,「散」从「飞」来,用字细甚。妙在「何人不起」四字,写得万方同感,百倍自伤。
黄叔灿《唐诗笺注》:「散入」二字妙,领得下二句起。通首总言笛声之动人。「何人不起故园情」,含着自己在内。
《唐宋诗醇》:与杜甫《吹笛》七律同意,但彼结句与黄鹤楼绝句出以变化,不见用事之迹,此诗并不翻新,探情自见,亦异曲同工也。
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
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下句下字炉锤上妙,却如信笔直写。后来闻笛诗,谁复出此?真绝调也。
《诗式》:此首闻笛与前首听笛(按指《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吹笛》)异。听笛者知在黄鹤楼上,故有心听之也;闻笛者不知何处,无意闻知也。开首「谁家」二字起「闻」字,「暗」字起「夜」字,「飞声」二字起「闻」字。二句「散」字、「满」字写足「闻」字之神。三句点「夜」字、便转闻笛感别,有故国之情。曰「何人」,即己亦在内。不必定指自己。正诗笔灵活处。(品)悲慨。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春宵人静,闻笛声悠扬,及聆其曲调,不禁黯然动乡国之思。释贯休《闻笛》诗云:「霜月夜徘徊,楼中羌笛催。晓风吹不尽,江上落残梅。」同是风前闻笛,太白诗有磊落之气,贯休诗得蕴藉之神,大家名家之别,正在虚处会之。
《李太白诗醇》:潘稼堂曰:此与《黄鹤楼》诗异:《黄鹤楼》是思归而又闻笛。此是闻笛而始思归也。因笛中有《折柳》之曲,忽忆此时柳真堪折,春而未归,能不念故国也?
王尧衢《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城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