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集
注解
蓟门:在今北京西南,唐时属河北道所辖,幽州(范阳郡)治所,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 一望:一作“一去”。 客:诗人自称。 笳: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于笛子的管乐器,此处代指号角。 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 危旌:高扬的旗帜。一作“行旌”。 烽火:古代用于军事通信的设施,遇敌情时点燃狼粪,以传警报。 投笔吏:汉人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后终以功封定远侯。 论功:指论功行封。 请长缨:汉人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馀。缨,绳。
简介
此诗写诗人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诗一开始就用“心惊”二字,表示诗人对国事的担忧;接着写听到军中不断传来鼓角声,使人感到浓厚的战争气氛;中间四句进一步具体地描绘了登台所见的紧张情况,从而激发了诗人投笔从戎、平定边患、为国立功的壮志。全诗意境辽阔雄壮,充满阳刚之美,带有浓郁的盛唐时期的慷慨之气,写景状物中又寄寓着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投身疆场为国立功的壮志,是一篇催人奋进的爱国主义乐章。
佳句
-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翻译
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 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曙光映照着飘动的旌旗。 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评价
《批点唐诗正声》:壮健之气,直欲与卫、霍同出塞上。 《唐诗直解》:调高语壮,“生”、“动”、“连”、“拥”四字犯。 《批选唐诗》:此等诗全不著事理,直以声华胜,近体多类此。 《唐诗分类绳尺》:善状物色,清兴洒然。 《唐诗训解》:此因临边而有志于立功也。次联语顿挫又雄壮。 《唐风定》:整峻高亮。睥睨王、李。 《诗源辩体》:“燕台一去”一篇,实为于鳞诸子鼻祖。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调高语壮,是盛唐最上格。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起寓讥边将,便有耻为碌碌尸素之想。中四句极状边庭之景。未以班超、终军自许,树勋报国之志挺然。蒋一梅曰:气象朗开。结壮。薛蕙曰:铺叙得体,词意正大。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此诗已是异样神彩,乃读末句,又见特添“少小”二字,便觉神彩再加十倍。 《唐诗绎》: 此诗见蓟城为防胡险要之地,望之动立功塞上之思。一气旋转,浑成无迹。 《删订唐诗解》:气象自佳,而中四句太相似。 《唐诗贯珠笺释》:通首有气色,是盛唐格调。 《唐贤三昧集笺注》:亦是盛唐正声。气格雄浑,以为盛唐正声洵然。 《唐诗成法》:法亦紧严。中四句法稍同,亦是小疵。通首雄丽,读之生人壮心。 《历代诗法》:高响不浮。 《网师园唐诗笺》:悲壮称题(“万里”一联下)。 《唐诗笺要》:格调高秀,自不待言。“生”、“动”、“侵”、“拥”,皆炼第五字。 《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开口先补出“燕台”二字,此身便有着落。“客心惊”,一“惊”字包得下文七句之义;而“汉将营”三字,又七句中之提纲也。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调高气厚,为七言律正始之音,惜不多见。 《唐诗三百首》:字字是“望”,非泛咏蓟门也。 《唐诗五七言近体五七言绝句选评》:黄钟大吕,音响铿锵。 《昭昧詹言》:六句写蓟城之险,而以首句一“望”字包之,收托意,有澄清之志。岂是时范阳已有萌芽耶? 潘德舆评点《唐贤三昧集》:通体遒俊。三四尤得穷边陈垒情色。 《唐诗近体》:“望”字空洞。 《唐宋诗举要》:吴曰:前六句皆写边隅景象,盖自恨来此穷裔,故云“客心惊”也,而末句乃掉转,意思故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