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集
暂无内容
注解
省试:唐时各州县贡士到京师由尚书省的礼部主试,通称省试。 鼓:一作“拊”。云和瑟:云和,古山名。《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和之琴瑟。” 帝子:屈原《九歌》:“帝子降兮北渚。”注者多认为帝子是尧女,即舜妻。 冯(píng)夷:传说中的河神名。见《后汉书·张衡传》注。空:一作“徒”。 楚客:指屈原,一说指远游的旅人。 金:指钟类乐器。石:指磬类乐器。 杳冥:遥远的地方。 苍梧:山名,今湖南宁远县境,又称九嶷,传说舜帝南巡,崩于苍梧,此代指舜帝之灵。来:一作“成”。 白芷:伞形科草本植物,高四尺余,夏日开小白花。 潇浦:一作“湘浦”,一作“潇湘”。 人不见:点灵字。 江上数峰青:点湘字。
简介
这首诗为钱起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参加省试时所作。省试诗限定了题目和内容,又对声韵要求十分苛严,此类诗鲜有传诵人口的佳作。不过,有的作者善于“戴着镣铐跳舞”,往往能够即席发挥,写出传诵不衰的好诗来。钱起这首《省试湘灵鼓瑟》,就是一首千古称赏的名篇。 此诗既紧扣题旨,又能驰骋想象,天上人间,幻想现实,无形的乐声得到有形的表现。全诗通过曾听、客听、远近听、苍梧怨、水风悲等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形象地再现了娥皇和女英寻夫不遇鼓瑟所弹奏的苦调清音,生动地表现了二妃对爱情生死不渝的忠贞和对驾崩于苍梧的舜帝的哀怨和思慕之情,成为公认的试帖诗范本。 结尾两句如横空出世,堪称“绝唱”,但同时又是构成全篇整体的关键一环。诗的前面大部分篇幅都是运用想象的画面着力抒写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结尾一笔跳开,描写曲终人散之后,画面上只有一川江水,几峰青山。这极其省净明丽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或许湘灵的哀怨之情已融入了湘江绵绵不断的流水,或许湘灵美丽的倩影已化成了江上偶露峥嵘的数峰青山,或许湘灵和大自然熔为一体,年年岁岁给后人讲述她那凄艳动人的故事,或许湘灵的瑟声伴着湘江流水歌吟,永远给人们留下神奇美妙的遐想。这一切的一切,都尽在不言之中了。
佳句
-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翻译
常常听说湘水的神灵,善于弹奏云和之瑟。美妙的乐曲使得河神冯夷闻之起舞,而远游的旅人却不忍卒听。那深沉哀怨的曲调,连坚硬的金石都为之感动、悲伤;那清亮高亢的乐音,穿透力是那样强劲,一直飞向那高远无垠的地方。当如此美妙的乐曲传到苍梧之野时,连安息在九嶷山上的舜帝之灵也为之感动,生出抱怨思慕之情;而生长在苍梧一带的白芷,在乐曲的感召之下,也吐出了更多的芬芳。乐声顺着流水传到湘江,化作悲风飞过了浩渺的洞庭湖。曲终声寂,却没有看见鼓瑟的湘水女神,江上烟气消散,露出几座山峰,山色苍翠迷人。
评价
《旧唐书·钱徽传》:(钱)起能五言诗。初从乡荐,寄家江湖,尝于客舍月夜独吟,遽闻人吟于庭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起愕然,摄衣视之,无所见矣,以为鬼怪,而志其一十字。起就试之年,李所试《湘灵鼓瑟》诗题中有“青”字,起即以鬼谣十字为落句,炜深嘉之,称为绝唱。 《韵语阳秋》:唐朝人士以诗名者甚众,往往因一篇之善,一句之工,名公先达为之游谈延誉,遂至声闻四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以是得名。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余亦常调,只末二语杳渺,咀味不尽。 《唐诗分类绳尺》:通篇大雅,一结信乎神助! 《唐风怀》:孙月绛曰:风致超脱,然体格却最稳密。 《五朝诗善鸣集》:真神助语,湘灵有灵。 《增订唐诗摘钞》:结自有神助,亦先有“湘浦”、“洞庭”二句,故接“曲终”、“江上”,觉缥缈超旷,云烟万状,吾谓此四句皆神助也。至“流水”、“悲风”,原系曲名,紧接“曲终”,真是神来之笔。 《唐人试帖》:承点屈平一句,亦补题法(“楚客”句下)。 《围炉诗话》:钱起亦天宝人,而《湘灵鼓瑟》诗,虽甚佳而气象萧瑟。 《而庵说唐诗》:落句真是绝调,主司读至此,叹有神助。 《大历诗略》:题境惝恍,非此杳渺之音不称。 《网师园唐诗笺》:曲与人与地胶粘入妙。末二句远韵悠然。 《唐诗近体》:结得缥缈不尽。 《唐诗五言排律》:先虚描二句,即点明题之来历,最工稳(首四句下)。结得渺然,题境方尽。“曲终”非专指既终后说,盖谓自始至终,究竟但闻其声未见其形,正不知于何来于何往,一片苍茫,杳然极目而已。题外映衬,乃得题妙,此为入神之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