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津:即三门峡,原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北黄河中,因峡中有三门山而得名。据《陕州志》记载:「三门,中神门,南鬼门,北人门,惟人门修广可行舟。鬼门尤险,舟筏入者罕得脱。三门之广,约三十丈。」
人鬼:指三峡中的南鬼门,北人门。
吕梁:《列子·黄帝》:「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yuán tuó)鱼鳖之所不能游也。」其地不名一处。
钱塘八月:指钱塘江八月十八日最盛大的潮水。
尘寰(huán):尘世。
溃:洪水旁决日溃。
一峰:似指中神门,因前皆言「人鬼」重关。或言指砥柱山,即中流砥柱。
危巢:悬崖高处的鸟巢。语出宋·苏轼《后赤壁赋》:「攀栖鹘之危巢」。
鹄(hú):水鸟名,俗称天鹅。
杳(yǎo):此指高远。
秘神奸:《左传·宣公三年》载夏禹将百物形象铸于鼎上「使民知神、奸」。词中神奸指种种善恶神奇之物。
燃犀:《晋书·温峤(jiào)传》载峤至牛渚矶,人言其下多怪物,「峤遂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
佽(cì)飞:汉武官名,掌弋射鸟兽。一云即做非,周代楚国勇士,曾渡江,两蛟夹舟,非拔剑斩蛟而得脱。宋·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
障狂澜:唐·韩愈《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骑鲸客:指豪勇之士。
挝(zhuā):敲击。
银山:代指涛头。唐·张继《九日巴丘杨公台上宴集》:「万叠银山寒浪起。」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是金末元初元好问的作品,这是一首抒发情怀之作。词中通过描写三门津的雄奇壮丽,让词人对大自然的美好和黄河的气势磅礴有感而生,其间也寓托了词人在国家危难之秋,以力挽狂澜为己任的自豪和自信。
在这首词同《水调歌头·与李长源游龙门》都是写游览河山,抒发情怀之作。与《水调歌头·与李长源游龙门》阕相似,本词气势更足,景观更奇。三门津是黄河中十分险要的地段,河面分人门、鬼门、神门,水湍浪急,仅容一船通过。中有砥柱,即被称为中流砥柱的砥柱山。三门峡所在山奇水急,呈现一幅波浪马远静听松风图奔涌,气势磅砣的景象。
上阕写黄河的气势,写中流砥柱悠闲。「黄河九天上」后两句,写黄河之长、黄河之险。「黄河九天上」似与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意境相同。而「人鬼瞰重关」则写明黄河之险,人鬼难过。「长风」后五句,以粗线条勾勒出黄河怒浪滔天,浪花四射的逼人气势。又以吕梁悬水千仞和钱塘八月怒潮形象具体地描绘出黄河水浪之高,高过山仞,水浪之急,可比钱塘怒潮。高险,壮观,形神俱备。「万象」后两句,更塑造尽管黄河水大浪急,但仍旧在砥柱山面前变得渺小。「一柱闲」烘托砥柱山傲风浪,挺天地的伟姿,也暗示出作者不惧艰险,乐观豁达的气质。
下阕更是以古典旧事,表达了词人昂扬奋发积极向上的斗志。「仰危巢」三句,反用苏轼《后赤壁赋》「攀栖鹃之危巢」句意,写砥柱山之高峻艰险。「人间」后二句,又用《左传》中「神奸」之典。传说中夏禹将百物之形铸于鼎上,「使民知神、奸」,由此辨神仙和奸佞的模样。这样的险处有何用呢?原来是考验人的地方。「不用」后三句又用二典,一是东晋温峤在朱渚矶下「燃犀」看水下美景。二是写春秋楚国勇士佽飞仗剑入江杀两蛟的故事。以上几个方面,把黄河三门峡的险、恶写得活灵活现。结尾两句「唤取」等,引用李白塑造的骑鲸客的形象,表现词人那不可抑制的豪情壮志。
此词用典较多,也不显含混难懂,典典都扣中主题。从谋篇布局来说,也上下呼应,环环相扣,气势作足。故叶燮《原诗》中称曰:「舒写胸臆,发挥景物,境皆独得,意自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