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集
注解
苏幕遮:原唐教坊曲名(《钦定词谱》),源於龟兹乐,本唐高昌国(高昌故城位於今新疆吐鲁番市东)民间於盛暑以水交泼索寒之歌舞戏。中唐高僧疏勒国人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一·苏莫遮冒》:「亦同『苏莫遮』,西域胡语也,正云『飒磨遮』。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或作兽面,或像鬼神,假作种种面具形状;或以泥水沾洒行人;或持罗缩搭钩,捉人为戏。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戏,七日乃停。土俗相传云:常以此法禳厌,驱趁罗刹恶鬼食啖人民之灾也。」北周时此曲已入中原,初唐时浑脱舞曾盛一时,《旧唐书·卷九十七·张说传》:「自则天末年,季冬为泼寒胡戏,中宗尝御楼以观之。」《旧唐书·卷七·中宗本纪》:「(景雲二年)十二月丁未,作泼寒胡戏。」谓季冬腊月作「泼寒胡戏」。又《新唐书·卷一百十八·宋务光传》载并州清源尉吕元泰上中宗书日:「比见坊邑相率为浑脱队,骏马胡服,名曰『苏莫遮』。旗鼓相当,军阵势也;腾逐喧噪,战争象也;锦绣誇竞,害女工也;督敛贫弱,伤政体也,胡服相欢,非雅乐也;『浑脱』为号,非美名也。安可以礼义之朝,法胡虏之俗?……《书》曰:『谋,时寒若。』何必赢形体,灌衢路,鼓舞跳跃而索寒焉?」浑脱者,本为西域人以牛羊皮所制之革袋,可作渡河之浮囊或盛水浆之器。宋人王仲言《挥麈录·前录卷四·王延德历叙使高昌行程所见》:「俗多骑射,妇人带油帽,谓之『苏幕遮』。」近人俞平伯《唐宋词选释》谓苏幕遮,波斯语译音,原义为披在肩上之头巾。故此调因歌舞者之服饰而得名。唐玄宗开元元年(西元七一三年)十二月七日,颁《禁断腊月乞寒敕》,以禁胡俗。然参慧琳所述,中唐时此调於民间尚存,而由腊月改「七月初」,公行七日便止,以禳厌驱鬼。又据《唐会要·卷三十三》载,唐时《苏幕遮》分属沙陀调(正宫)、水调(歇指调)、金风调三曲,天宝十三年改曲名,沙陀调者改名「宇宙清」,金风调者改名「感皇恩」(与《教坊记》所载「感皇恩」无涉),水调者不改。此调唐时曲辞原为七言声诗体,《张燕公集·卷十》所载《苏摩遮》五首,皆七言绝句体,其一题下注云:「泼寒胡戏所歌,其和声云『亿岁乐』。」又有长短句体,录於燉煌曲传辞,有「聪明儿」二首及《五台山曲子》一套六首(均见《全唐五代词·卷七·燉煌词》),注「寄在《苏幕遮》」。此八调均双调,六十二字,体格与宋时所传《苏幕遮》悉同,故知唐人创调,「宋词盖因旧曲名,另度新声也」(《钦定词谱》)。《清真集》入「般涉调」,因周美成词有「鬓雲鬆」句,故又名《鬓雲鬆令》。此调为重头曲,仅一体,每阕两三言句、两四言句、两五言句与一七言句,凡七句四仄韵,句式富於变化,韵位适当,调情流美和婉。宋人多以此调抒闲情,亦以酬友。 风解愠:傅子立注:「舜《琴歌》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刘尚荣按引《史记·卷二十四·乐书》裴龙驹《集解》:「郑玄曰:『南风,长养之风也,言父母之长养己也。其辞未闻也。』王肃曰:『南风,育养民之诗也。其辞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闇袭:龙本作「暗袭」。 选仙:龙榆生笺引《牧豬闲话》:「宋时有《选仙图》,用骰子比色,先为散仙,次为上洞,以渐至蓬莱、大罗。亦重绯色,有过者谪作采樵思凡之人。王珪《宫词》『尽日窗前赌选仙』即此。」 金盆:龙榆生笺引《南史·卷七十八·扶南国传》:「王坐则偏踞翘膝,垂左膝至地,以白叠敷前,设金盆香炉於其上。」 玉笋:龙榆生笺:「韩致尧《咏手》诗:『腕白肤红玉笋芽,调琴抽线露尖斜。』」 凤驾鸾车:龙榆生笺:「扬子雲《河东赋》:『乃抚翠凤之驾。』《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路,驾仓龙,载青旂,衣青衣,服仓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注:『鸾路,有虞氏之车,有鸾和之节,而饰之以青,取其名耳。』」 「重五休言升最紧。纵有碧油,到了输堂印。」句:傅子立注:「『重五』、『碧油』、『堂印』,皆选仙彩名,若六博之枭卢。」刘尚荣按:「『六博』为古代掷彩之博戏,亦作『六簙』。见《楚辞·招魂》并王叔师注。」
简介
暂无内容
佳句
暂无内容
翻译
暂无内容
评价
暂无内容